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日前舉行的2008年度紡織行業創新人物表彰活動中表示,2009年中國紡織行業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以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而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則是紡織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
長期走技術跟進型路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科技創新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盡管這種差距用計量的標準來看,是在逐漸縮小的,但是這看似不大的差距卻往往是技術含量高的那部分。
杜鈺洲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紡織行業科技發展主要走技術跟進型路線,這體現在引進依賴和貼牌依賴兩個方面。所謂引進依賴是指我國紡織工業在制造過程中依賴國外先進技術,而貼牌依賴則是指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尤其在紡織機械領域,我國的原始創新比重還非常低。
據了解,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紡織技術很多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而那些真正的科研成果距離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是在市場需求快速擴張時期“模仿”進入紡織領域的,這些搭便車的紡織企業即使引進了的設備,也無法研制出高附加值產品,原因是他們并沒有很好地消化引進技術。
杜鈺洲認為,雖然中國紡織行業可以生產上任何種類、任何質量的紡織服裝產品,并成為國際跨國采購商的首選,但是中國紡織工業在跨國產業鏈上獲得的市場價值只有15%~20%。究其原因,這與我國創新文化缺失、創新能力薄弱等存在直接關系。換言之,我國紡織行業并沒有拿到創造力催生的價值,而只是擁有了制造力產生的價值。
除了創新步伐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之外,科研投入不足也是長期困擾我國紡織行業創新的主要癥結。據了解,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3%~5%,有的甚至達到10%。如果紡織行業將年銷售收入的1%用于研發,全行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將達24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中,99.4%是中小企業,他們是創新的生力軍,但其信用擔保和融資困難問題非常突出。很顯然,中小紡織企業融資環境的改善,需要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金融系統、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
以集成創新提高科技貢獻率
前沿技術是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掌握紡織技術制高點無疑是中國紡織工業優化升級的關鍵。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告訴記者,為推動紡織科技進步,中紡協專門制定了《紡織工業科技發展綱要》,提出我國紡織行業將重點發展38項攻關技術;2008年還對《綱要》中的關鍵技術項目進行了細化、分解、調整和修訂,推出了“十一五”紡織行業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項目指南。據透露,該《綱要》已經成為制定行業相關科技計劃必須參考的綱領性文件,目前一些關鍵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季國標強調,中國紡織工業要尤其注重集成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實現資源的佳配置和效益大化,是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推進科技創新的著力點。為此,紡織企業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力爭形成紡織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共同體。
根據我國紡織科技所處的發展階段,搭建創新平臺無疑是推進集成創新的有效路徑。據了解,從2003年在廣東佛山建立首個產業創新平臺以來,中紡協已經在國內不同紡織產業集群里建設了約30個各具特色的創新平臺。與此同時,紡織行業還相繼建設了兩項集成創新和研發平臺,一個是位于杭州的中國紡織服裝信息商務中心,另一個是地處上海松江的中國流行面料工程上海研發基地。
面對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杜鈺洲坦言,中國紡織行業2009年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以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此,我國紡織行業當前的主要任務有三個:一是真正把創新落實到隊伍建設上,嚴格遵循“以人比人”的原則;二是繼續深入推進集成創新,包括產學研、國內外相結合的集成創新是紡織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加快品牌推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知名品牌,進而達到紡織強國的要求。
多項財稅新政力促紡織技改
中國紡織工業的未來發展藍圖是: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期實現紡織強國的奮斗目標。在杜鈺洲看來,中國要想成為紡織強國,必須以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紡織產業升級。
季國標則認為,中國紡織工業科技創新必須多管齊下,其中包括用信息化帶動紡織工業生產過程現代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產業,提升紡織技術和產品水平;從品種、數量等方面拓展紡織原料;注重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發展等方面。
毫無疑問,今年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中國變身紡織強國的重要促進劑。
規劃明確,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規劃同時提出,要加強技術改造,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
此前,國務院還出臺了擴內需、保增長的十項措施,企業更新改造成為未來中央投資的重要領域。全國增值稅改革后,紡織企業可以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增值稅,這無疑是推動紡織技術進步的重大利好。
標桿企業以科技“過冬”
在金融危機引發的行業蕭條中,總有一些以創新為己任的紡織服裝企業脫穎而出。他們的創新實踐充分證明,捕捉和創造有效需求,加快科技創新,是應對危機、化解風險、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和其他紡織子行業一樣,印染行業在2008年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然而,江蘇霞客環保色紡有限公司去年的利潤率依然保持在10%左右,并且訂單量沒有減少。
霞客色紡“過冬”的秘訣就是新產品開發。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馮淑君表示:“霞客生產的環保彩色纖維在生產流程中無添加劑和燃料堆積,無色差,完全符合國際市場對環保的苛刻要求,這樣可使其下游企業平均節約10%~15%的著色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霞客色紡的熔體直紡在線添加技術是具有國際水平的高新技術和集成創新工藝,整個流程在完全封閉的系統內完成,從而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零排放。
在紡機行業,經緯紡機是業界公認的技術創新先鋒,而搭建企業技術中心,是其不斷深化創新體制與機制改革的成功經驗。
經緯紡機榆次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新民告訴記者,該公司技術中心實施基于創新能力的新產品開發管理模式的項目負責制,通過不斷完善軟、硬件設施,中心已經聚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科技帶頭人。
張新民坦言,2009年該公司將主動出擊,將困難轉化為推動結構調整的有利機遇,致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重點對產品核心技術開展專項研究;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使科技人員超過30%;三是加強產品研發、試制平臺建設,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和市場成熟期,并且充分發揮與科研院所合辦開發機構的作用。
加快科技創新才能再創輝煌
經過20多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中國已經赫然成為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在經濟化的今天,中國紡織工業的厚積薄發固然可喜,但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這樣的高速增長是無法長期持續的。
進入2008年,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對紡織工業的不利影響尚未完全消退,金融海嘯又隨之而來。
在當前紡織產業鏈重新洗牌的動蕩期,中國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乃至中國紡織工業的未來發展藍圖,必將圍繞新材料、生態紡織和紡織信息化技術等領域鋪展開來。
2008年,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的企業,其新產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平均達到47.85%,新產品平均利潤率超過35%。這些企業的共性是:在纖維材料開發應用,高品質、功能性、生態型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產業鏈上下游的集成創新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表現尤為出色。
對于身處金融風暴漩渦中的紡織企業而言,大力提倡科技創新,不僅能讓更多的企業在金融寒冬中看見希望,增加戰勝嚴寒的信心和勇氣,而且將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很顯然,如何聚合行業科技資源,助推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正如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畢國典所言,沒有中國紡織服裝技術的不斷創新,就沒有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今天的輝煌;而繼續加快科技創新必將創造下一個30年的輝煌。
相關報道:18家紡織創新試點企業享“特權”
為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2008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全行業開展了技術創新企業的認定和試點工作。
據了解,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淄博蘭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8家企業被認定為批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據悉,獲得此項認定的紡織企業將享有多項“特權”,其中包括申報國家各類科技計劃、新產品計劃時的優先指導權,優先獲取協會提供的相關政策、信息、技術、管理、培訓和標準等指導和服務,以及在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優先得到培育等。
根據《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辦法》,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必須具備如下條件:擁有一支穩定的科研隊伍,具有較完備的科研設施,每年科技投入占年銷售額的比例不得低于3%;在國內建有生產、科研基地并具備相當的生產經營規模;建有省部級以上技術開發中心、工程中心或國家重點實驗室,五年內曾獲省部級以上科技二等獎1項。
相關鏈接:紡織工業前沿科技代表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國產NMMO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工程化技術:目前已申請國家專利41項,其產業化示范工程將于2009年完成,將使纖維纖度達到1.67~3.33dtex,強度不小于3.8cN/dtex。
復合導電纖維:已建成年產100噸導電復合纖維中試生產線,可替代進口的同類產品;并且完成了碳黑導電長絲在服用面料上的性能及應用研究,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08年技術進步一等獎。
高性能聚乙烯纖維干法紡成套技術:國內惟一的干法線技術,工業化裝置正在儀征化纖進行建設,其生產的纖維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山東如意集團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該技術由如意集團聯合武漢科技學院、西北工程大學研制而成,是對傳統紡紗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達到國際水平。其推廣應用為不同原料優化組合與花色品種多元化紡紗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創新路徑,將對中國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產品升級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產業化過程中,該技術創造出棉紡500英支、毛紡500公支等可紡支數的紀錄。同時,實現了對傳統紡織原料應用范圍的突破,將原來的紡織下腳料開發出高品質產品,將羽絨、木棉纖維等難以利用的材料制成紗線、織物和服裝產品,實現了原料的優化和充分利用。(中國工業報)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有些文章部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更改或刪除。
聯系人:楊經理
手 機:13912652341
郵 箱:34331943@qq.com
公 司:昆山市英杰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江蘇省昆山市新南中路567號雙星疊座A2217